本文最初揭载於 《JNA亚洲珠宝》7/8 月號。
電鑄作為一種製造技術存在已久,以往主要用於製作金飾。如今,鉑金首飾在生產方面正仿效其應用和技術上的成功,並取得突破。
國際鉑金協會(PGI®)與Pino Aliprandini SA共同進行的「鉑金電鑄技術之改進」研究指出,最近的發展克服了鉑金電鑄的各種挑戰,但仍然存在其局限性。而提升該項技術的表現和可行性,可以為鉑金首飾市場帶來嶄新機遇。
技術上的挑戰
電鑄是一種發展成熟且廣泛使用的金飾製作方法,過程包括為三維形態的心軸或模型進行電鍍,並在浸泡電鑄液時累積多個鑄層。由於電鑄首飾呈輕盈的空心狀態,因此鑄層需要至少150微米以上,製作過程中會產生內應力並容易脆裂。
要將鉑金轉化成適合電鑄的「復合物」也更為困難。不過,包括Pino Aliprandini在內的供應商正在積極開發創新解決方案。電鑄液壽命短是成本優化和大規模生產的障礙。鉑金電鑄液通常可以重覆使用三至五次,直至電鑄表面開始出現瑕疵。當電鑄液過期時,需要進行回復程序並提煉鉑金成分,從而增加成本。
相比之下,黃金電鑄液的使用壽命更長,並且易於補充和重新回復。
根據研究顯示,鉑金電鑄液中的雜質和pH值、溫度和電流密度等操作參數的敏感度更高。
研究報告指出:「除了金屬成本之外,進行鉑金電鑄的成本遠高於黃金電鑄。鉑金首飾電鑄的最新研究重點在於延長電鑄液壽命,以提高生產效率及該工序的可持續性。」
發展前景光明
業界對進一步開發鉑金電鑄興趣遞增,並取得了重大進展。目前,只有少數電鑄範疇會積極研究、開發和測試鉑金首飾品質方面的解決方案。
2020年的初步測試效果理想,樣品厚度達到200多微米,表面品質佳,亮度高而幾乎沒有脆裂跡象。然而,在更高的鉑金濃度、pH值、溫度和密度參數下操作並加快處理的情況下,會導致內應力快速積聚,嚴重縮短電鑄液壽命。
至於2023年和2024年的測試,則使用改良鉑化合物在較低參數下進行,將內應力成功降至最低並達到一致的品質。測試槽可重復使用超過10次,並未影響電鑄表面效果。
鉑金鑄層亦達到前所未有的厚度。鉑金電鑄產品的理想厚度為170至250微米,以確保結構強度。2020年的早期試驗,難以保持一致的質量和達到理想厚度,樣品上出現微裂紋和表面剝落等缺陷。其後推出的全新鉑復合物,已在實驗室試驗中製造出厚度達1,000微米的電鑄件。
進一步的測試正在籌備中,以完善大批量生產工序,從而提升品質、縮短加工時間和降低生產成本。
電鑄技術的長足進步,為行業帶來鼓舞,有望開創鉑金的新時代,情況有如黃金電鑄產品在中國市場以3D和5D黃金的形式捲土重來,取得非凡商業成就。
鉑金電鑄創造出獨特的空心結構,可生產更大型、耐用、輕盈且具有延展表面的鉑金首飾,包括工業風格的「硬件」和粗鏈條。
這將能夠創造出真正新穎和創新的鉑金產品,令這種貴金屬能夠吸引全新的客戶群,促進珠寶製造和零售業務增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