線條自然流暢而富戲劇性的新藝術首飾,向來深受珠寶愛好者和收藏家追捧。《JNA亞洲珠宝》特別探索這場設計運動的美學精髓、製作技巧和誘人的幻想魅力。
現今最受歡迎的首飾種類之一,可追溯至較久遠的年代——古董首飾的美態獨一無二,而且充滿歷史感和珍貴價值,對於注重環保的消費者來說,佩戴古董首飾就是為保育出一分力,而非單純的消費。多種舊時代風格之中,新藝術(Art Nouveau)首飾憑藉流麗的線條、神秘的圖案和自然的形態令人為之着迷,更成為歷久不衰的典範。
新藝術時期始於1890年代中期,熱潮席捲裝飾藝術、建築和珠寶多個範疇,僅在20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才開始減退。雖然為期不長,但這場源自法國的運動,絕對成就了一個創意澎湃的年代。這門藝術風格亦以不同形式擴展至其他國家,如德國和奧地利就發展出「青年風格」(Jugendstil),意大利稱之為「自由風格」(Floreale),而英國的「格拉斯哥風格」(Glasgow Style)也獨當一面。
「Art Nouveau在法文裏就是‘新藝術’的意思。」古董首飾專家Ioannis Alexandris解釋。他亦是分公司遍及全球的珠寶商Gemolithos之首席執行官。「這個名稱啟發自Samuel Bing在1895年重新開設的巴黎藝廊La Maison de l’Art Nouveau。Samuel Bing在開幕時展出的藝術家之作,貫徹當時的新風潮,將中國和日本藝術糅合西方當代作品,從而確立這種嶄新設計風格的核心。自此以後,新藝術這個名字便逐漸廣受採納,促成一場設計運動的誕生。」
新藝術首飾風格的不同之處,在於它突破了19世紀以鑽石為主導的復興主義風格。
「正如不少偉大的藝術運動,新藝術運動旨在抗衡既有狀態,即維多利亞時期的新哥德式風格,模仿遠古文明和古典風格的復興主義,以及設計上的工業化。」日內瓦珠寶專家兼歷史學家Helen Molesworth補充。「新藝術風格提倡自然與流麗,並珍視原創藝術,打破固有的價值觀和期望。」
圖案與物料
花草昆蟲等大自然元素,是新藝術首飾的主要題材,另外還有女性形象和色彩繽紛的地貌景觀。在新藝術創造者的手中,花卉和植物已提升至另一層次。Ioannis Alexandris如此補充:「花卉造型變得更有生命力。花瓣彷彿隨着空氣抖動,玫瑰也會凋謝,百合花則展現性感憂鬱的捲曲姿態。就連蘭花的輪廓也幾乎帶點超現實,教人特別着迷。」
女性題材也在這場運動佔一重要席位,而且不乏性感韻味。在19世紀末,男性在各方面仍然佔據主導地位,為了抗衡這種現象,女性的角色開始改變,而當時的嶄新藝術設計,也反映出這方面的進步。隨着女性逐漸意識到其社會定位的轉變,對自身的特質也更有自信,Alexandris指出:「女性不再羞於打扮,喜以凸顯曼妙曲線的珠寶表現性感美。」女性形體以多不勝數的方式得以轉化,成為神秘而絢麗的精靈和仙子,她們身上綴以蝴蝶或蜻蜓翅膀,並時而長出利爪,增添南轅北轍的設計趣味。
其他主要的新藝術風格動物題材,還包括孔雀、蛇、蜻蜓、蝴蝶、黃蜂甚至蝙蝠,以及各種神話鳥獸,如神蛇、神龍和獅身鷹首獸。
新藝術時期的繪畫、裝飾和珠寶,出現過不少蝙蝠形象。「蝙蝠的意涵相當豐富。」巴黎藝術歷史學家及古董首飾專家Marie-Laure Cassius-Duranton解釋。「以中國為例,蝙蝠寓意吉祥、愉悅和長壽。而在西方國家,其文化重要性相對地模糊,同時象徵憂鬱,令人聯想到夜間的氛圍。」
對蝙蝠最經典的演繹之一,就是荷內·萊儷(René Lalique)在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的展位佈置及一枚蝙蝠戒指,兩者均展出於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(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)。她補充:「萊儷的蝙蝠戒指採用心形月光石,琺瑯部分則以憂鬱的藍色構成對蝙蝠的聯想,整個搭配天衣無縫。」
流暢如水的鞭索曲線(whiplash line),是新藝術風格最顯著的特色。三藩市古董珠寶店Lang Antiques的東主之一Suzanne Martinez指出:「這種線條勾勒出靈活動感,表現植物曲線、女性秀髮和體態輪廓的柔美形態,基本上可涵蓋所有玲瓏起伏的元素。」
新藝術首飾商對創意、原創性和工藝的重視程度,遠超於物料貴重與否。「他們以原創美學為重,實質價值和外界期望反而是其次。這點也解釋了為何玻璃和琺瑯在新藝術首飾是如此重要,因為它們顛覆了珠寶的傳統價值(即只重視貴重寶石)。」Molesworth表示。
據Martinez所稱,新藝術首飾設計師採用了各種琺瑯技巧,尤其是彩繪玻璃技巧(plique-à-jour)去捕捉蜻蜓翅膀的虹彩,或模仿池塘水面的漣漪、飛動中的閃爍翅膀、蘭花的色彩或神龍的鱗甲紋理。另外,他們也採用了非一般的物料,如散發古舊光澤的獸角、閃亮的珍珠和擁有大自然色調的彩色寶石。
Alexandris對此表示同意:「在新藝術時期的藝術家手中,蝴蝶蛻變成栩栩如生的蜻蜓,彷彿隨時振翅高飛。精緻輕盈的蟲翼,採用了半透明的彩繪玻璃琺瑯工藝,巧妙地透現光線。為了強調動感,翅膀通常會安裝金屬線或彈簧,為作品賦予‘en tremblant’,即法文中形容搖曳生姿的顫動效果。」其他新穎技巧也匠心獨運,為作品注入神秘感與深度,如內填琺瑯(champlevé enamel)和玻璃粉燒技法(pâte de verre),後者令玻璃成品擁有寶石般的效果。
藝術家與拍賣會
不少法國藝術家都對新藝術首飾美學貢獻良多,包括亨利·維佛(Henri Vever)、喬治·富凱(Georges Fouquet)、呂西安·蓋拉德(Lucien Gaillard)、高士頓·拉斐特(Gaston Lafitte)和荷內·萊儷(René Lalique)。其他還有西班牙的瑪莎雷爾(Masriera)、比利時的菲力普·沃爾弗(Philippe Wolfers)、德國的威廉·盧卡斯·馮·克拉納赫(Wilhelm Lucas von Cranach)和特奧多爾·法赫納(Theodor Fahrner)、英國的艾拉·內佩爾(Ella Naper)以及美國珠寶公司蒂芙尼(Tiffany & Co)和馬庫斯(Marcus & Co)。
Cassius-Duranton將亨利·維佛(1854至1942年)譽為新藝術運動的主要領導者。「他的傑作包括12厘米高的Sylvia吊墜,除了展現阿拉伯式花飾,更將昆蟲和女性形體渾然結合。它是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最知名的作品之一,更榮獲大獎。」Sylvia吊墜現已成為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的新藝術時期藏品之一。
Martinez說:「喬治·富凱(1862至1957年)採用澳寶、浮雕黃金配琺瑯和彩色寶石製造首飾,將父親的業務提升至新藝術運動的重要名字之一;至於呂西安·蓋拉德則專注創作長方形頸飾(plaques de cou)、髮梳和吊墜。蓋拉德受到日本美學影響,採用獸角、琺瑯、澳寶和彩色寶石進行設計,後來更專注金屬鏽色效果。」
「荷內·萊儷堪稱新藝術首飾大師。不論過去或現在,他的設計都是不容錯過的工藝傑作。一系列動植物造型,特別是孔雀、蜻蜓、昆蟲、花卉、枝葉,還有他最著名的裸體人像,大都以玻璃和琺瑯為基礎,時而點綴鑽石和寶石。」Molesworth說。「到了1920及1930年代,一系列純淨的玻璃作品令他更添名氣,成功由新藝術風格過渡至裝飾藝術(Art Deco)。」
Alexandris亦補充:「荷內·萊儷的想像力非凡,是一位真正的創新先驅。他的作品出類拔萃,匠藝超凡而且極富原創性,性感氣質無可抵擋。其首飾設計充滿夢幻意象,誘發無窮聯想。」
新藝術風格始於一場顛覆設計的運動,影響力已蔓延至各個範疇,由藝術至建築,時裝至家具,工藝品至首飾,設計中所體現的情感深度,在其他首飾類型實在難得一見。
雖然新藝術運動已在20世紀初落幕,但該風格在21世紀的首20年正強勢回歸,啟發出琳瑯滿目的首飾新作,至於原裝古董首飾方面,無論是附設藝術家簽名與否,都成為了拍賣會的寵兒,成交價屢創高峰。在2017年,佳士得甚至為一系列新藝術時期傑作舉行專屬拍賣會,部分拍品超出最高估價成交。
憑藉與生俱來的柔美、自然優雅的氣質和神秘浪漫色彩,新藝術首飾將會繼續深受嚮往與愛慕,備受世人欣賞。